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转型发展
 
教师教育学院专业转型改革发展总结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6日  点击数:

 

教师教育学院共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特殊教育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特殊教育学专业为校级应用型转型改革试点专业。近年来,学院各专业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应用型转型发展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转型经验,取得了较好的转型发展效果。

一、积极规划和调整专业结构, 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应用型转型发展,专业结构调整先行。教师教育学院将各专业发展建设与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对接地方、对接产业,建立健全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评议制度,按照“分类发展、强化应用、坚持创新”的原则加强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集中力量办好社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2020年小学教育专业获批为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学前教育专业2018年获石家庄市高等学校骨干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被列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

学院指导各专业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等关键环节的改革探索,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大幅度提高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比重,进一步加强旧专业的改造,不断凝练办学特色。目前特殊教育这个新专业突出康复技能的办学特色日益形成,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老专业也正在积极探索重构。

二、紧扣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改革,强调要面向职场,从职业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倒推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行业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学前教育专业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构建了师范生专业成长三阶段“BAKA”课程教学育人体系,“一信念(belief)”:以培养学生“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信念;“二态度”(attitude):“对幼儿的态度”和“对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三知识”(knowledge):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教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的“三种专业知识”;“七能力(ability)”:环境创设能力、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小学教育专业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不断优化 “实践取向”课程与教学体系设计,突出小学教师培养的“全科”特质。

三、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落实到课程层面。学院各专业始终坚持把打造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深入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改革与创新,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如小学教育专业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四教、五特、六技”的专业课程特色。同时,加强课程创新,增设“假期课程”、“讲座课程”,并与小学联合开发“合作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线教师的“讲座课程”已经成为学院各专业的常态,邵坤、赵郡、贾玲等一线教学名师在课堂上展示出的职业领域实际需要的技术与素养,对各专业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专业全面创新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实际等纷纷实施课例教学、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多名教师在幼儿园的真实环境开展教学,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在课堂展示学生的创造成果,将成果用于幼儿园的实际教育中。特殊教育专业的多门课程,也直接在康复机构进行教学。疫情期间,学院各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涌现一批优秀的创新教学案例。黄云带领学生创作抗疫歌曲;阎妍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幼儿歌曲创编;王春潮老师利用学生在家取材便利,指导学生创作了精美的手工艺术作品;王力涛老师创作的书法抗疫作品也在学院公众号进行了展示;冀海银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三字经的抗疫创作;程洁冉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云舞蹈创编等。这些教学的创新,得到了光明网、教育报、河北日报等4家国家级媒体、七家省级媒体的报道,体现了学院师生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突出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学院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力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先倾斜条件,充分保障时间,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积极倡导将行业一线实际问题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来源,着力提高本科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各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采用“学习-见习-演习-研习-实习” “五习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小学教育专业以免费师范生计划为契机,着力优化“高校-政府-小学”(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实施“专业与职业认知—校内外技能训赛—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四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应用心理学不断优化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素养实训、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见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心理培训讲师技能实训、学习教练技术实训、中小学生涯辅导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心理产品开发与推广等各类实践技能类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获得明显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是学院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特色。学院建立了8个专业技能训练与比赛组,16名教师带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八个项目的训练与比赛。目前,学院分别组织了六届校级、院级职业技能大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学院的盛雅琪、贺阳同学在河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为现有9个专业社团安排了指导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举办各种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学院还安排全学程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安排专业教师任辅导员,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培育。

五、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扎实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学院各专业坚持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积极与行业一线建立人才合作共享机制,努力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难题。一方面,积极推进“双聘”制度,从中小学、幼儿园、康复机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等行业一线聘用教学骨干、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展“一加一”教学,全面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每年选派多名专业教师到行业一线机构挂职锻炼,提升业务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学院十分注重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倡导教师要与行业一线共研共享共建,通过应用型研发、咨询服务、技术转让等形式将自己的教科研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茹荣芳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团队,与英华伟德教育集团合作,联合课程研发,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创新素质,一举多得。

六、深化合作交流,强化实践训练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要求,学院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强化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应用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努力将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社会服务的示范基地。一是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加强校内实验室、教学技能训练功能室等建设,建成并已投入使用教学技能实训室、备课室、教学资源室,同时加大开放和管理力度,做到物尽其用。二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优越的实践基地资源,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为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学院十分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和优质性,制订了《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形成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动态调整机制。小学教育专业形成了按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职能进行管理与建设。与元氏县教育局、高新区教育局、藁城区教育局合作共建,开展教学、科研等全方位合作,学生顶岗实习主要依托这些基地;与裕华路小学、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高新区外国语小学、想象国际小学等主要是请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学生校外导师,进行示范课教学,承担学生见习、实习工作;与井陉县南秀林小学、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学校等合作学校进行暑期支教实习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又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总的来说,通过前一阶段的转型改革工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师资团队正在向双师型转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提质增速。

学院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中国残联招标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近40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在SCI发表学术论文2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市级以上奖励8项;教材出版14部;教师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优秀成果奖3项;获批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改21项;获批校级精品资源课程2项,9门课程获得校级应用型课程建设立项,获得校级课程思政项目2项;10多项转型教学案例获得校级奖励;9名教师在校级青年教师比赛获奖,其中三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通过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39人;石家庄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

学生累计公开发表论文9篇;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项;获得创新训练项目13项(其中省级5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