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常识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3日  点击数:
1.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宗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国良师,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证明接受认证专业所培养的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能力素质能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其目的是:推动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塑,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师范类专业认证指导思想核心要义是什么?
1.2.1“一根本”:即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宗旨,引导高校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明确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聚焦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2.2“两目标”:即把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和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两个目标。
1.2.3“三任务”:即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三个任务。“以评促建”旨在通过“兜底”监测,督促高校加大师范类专业建设投入,保证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基本要求。“以评促改”旨在通过“合格”认证,推动高校深化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尤其是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以评促强”旨在通过“卓越”认证,引导师范类专业做精做强,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卓越标准要求,形成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1.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3.1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 SC):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1.3.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3.3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 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1.4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要求(二级)概括为:“一践行三学会”,具体包含八个方面:
1.4.1践行师德(师德规范、教育情怀);
1.4.2学会教学(学科素养、教学能力);
1.4.3学会育人(班级指导、综合育人);
1.4.4学会发展(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1.5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原则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1.6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架构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了横向五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体系架构,五类指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三级: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1.7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1.8师范类专业认证考察重点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考察范围涵盖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贯穿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关注学生毕业后发展状况。
认证考察重点以“五个度”为主线,把8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串联”起来,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评判。“五个度”具体含义:
(1)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重点考查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能力素质发展是否满足国家“出口”质量要求,是否达到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通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 综合评判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
(2)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是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师资队伍配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活动安排是否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需求展开,能否有效支撑师范生能力素质的养成。
(4)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是否形成基于产出的内外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是否注重质量文化建设并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从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出发,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开展满意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
1.9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等7个阶段。
1.10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做好六个落实:适应学习需求、突出学为主体、服务全程成长、养成师德师能、促进全面发展、成就从教志愿。
1.11师范类专业认证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1.12师范类专业认证怎样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1.12.1做好三个跟踪
(1)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
(2)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
(3)跟踪知识能力素质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
1.12.2推进三个转变
(1)专业自足(学校/教师/学生)向需求导向(政府/中小学幼/学生/学校/教师)转变;
(2)教为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为中心(学到/重能力养成);
(3)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1.13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1.14师范类专业认证“3个3”即“三个产出”“三个支撑”“三个评价”是指什么?
1.14.1三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
1.14.2三个支撑: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1.14.3三个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
1.15师范类专业认证需要健全的“三个机制”是什么?
1.15.1质量监控机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和学习成果的质量监控机制;
1.15.2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机制;
1.15.3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
1.16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17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结论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三种,有效期为6年。
1.18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如何使用?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通过第二级认证的专业,其所在高校可自行组织该专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工作。通过第三级认证的专业,其所在高校可自行组织该专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
1.19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对承担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何新的要求?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1.20《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发)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20.1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1.20.2基本内容:分为 3 个维度,13 个领域。
(1)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
(2)专业知识(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
(3)专业能力(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
1.21《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2021年4月2日教育部发)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基本内容包含四个维度: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
1.21.1师德践行能力
(1)遵守师德规范(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师德准则);
(2)涵养教育情怀(职业认同、关爱学生、用心从教、自身修养)。
1.21.2教学实践能力
(1)掌握专业知识(教育基础、学科素养、信息素养、知识整合);
(2)学会教学设计(熟悉课标、掌握技能、分析学情、设计教案);
(3)实施课程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组织、学习指导、教学评价)。
1.21.3综合育人能力
(1)开展班级指导(育德知识、班级管理、心理辅导、家校沟通);
(2)实施课程育人(育人理念、育人实践);
(3)组织活动育人(课外活动、主题教育)。
1.21.4自主发展能力
(1)注重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反思改进、学会研究);
(2)主动交流合作(沟通技能、共同学习)。